讀書筆記 最近在閱讀教育類書籍的時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確切地說在開始研讀的時候就已經被書中的內容深深地吸引住了:這些書從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學習、如何做事、如何交往四個方面入手,充分闡述了教師如何更有效地關注教育細節,如何身體力行地搞好教育工作,成為出色的人民教師。 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信。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自信感,如果兒童自己不就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就都不能再他們的身上培養出來好的品質來。所以說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么事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反之,如果孩子有了信心,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出世就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于接受挑戰,正因為如此,就需要我們教育工作者培養孩子的自信,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養成?!庇《戎軐W家菩德曼說:播種一種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培根也曾經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薄瓘倪@些名言中,我們可以發現,良好的習慣已經被塑造為一個人存放在大腦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本。因此,我們在平時教學過程中,除了完成必要的教學任務以外,更要注重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因為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一旦養成,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素質,而且對學生今后的繼續教育和工作生活都將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中國著名教育家李吉林說:“教育的靈魂,就是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薄皠撔率且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的動力?!毕嘈胖灰覀儓猿峙囵B孩子們的創新精神,孩子們都將會走上光明而美好的“星光大道”。而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精神,首先就是要激發學生的探究力。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曾說過:“教師最精湛的教育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自我探究問題的答案?!边@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轉變我們的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探究學習,探究學習是指從知識獲得的途徑與方式的角度對學習進行分類得出的,是指在教育中,創設一種類似學術研究的情景,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動手操作、表達與交流等探究性活動,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學習方式與學習過程。
讀書筆記 教育中的愛是什么?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說話,把愛比成很多東西,確是這樣又不僅僅是這些。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限制的,小到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的人們的一個微笑……大到捐獻骨髓,獻血,幫助希望工程…… 師愛是一種依戀的心情,是一種奉獻精神,是一種極端負責的態度,也是一種巨大的力量。愛心能架起師生關系的橋梁;愛心能春風話雨,澆灌每個莘莘學子;愛心能熏陶、震撼學生的心靈,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養成其良好的情感品質,使之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去。是的,親密融洽的師生關系,敬愛的老師對自己的影響,常會令人終身難忘。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實驗的效應我想就是愛的結果。愛是神圣的,師愛偉大! 師愛是陽光雨露,學生是花朵禾苗。對學生的愛既要象陽光一樣普照大地,對學生一視同仁,又要對一些缺少愛的同學有所傾斜。前人曾經說“教師應把更多的關注、更多的感情投向那些極度缺愛的同學。弱勢群體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長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難以擁有健康、快樂、自信、向上的精神生活。如果我們能還他們以健康、快樂、自信、向上,那該是多好的教育!”是的,“愛”只一個字,但做起來談何容易,那需要真心地付出。倘若為了某種利益去虛偽地愛學生,一旦目的達到便不管了,這樣反而事與愿違,甚至扭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我想,愛對一個人的品格、一個人的底蘊,一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今后的成長都有重要的作用。 如果把整個課堂比作是河床的話,那么師愛是浮動在整個河床上面最耀眼、最燦爛、最動人的浪花,是大海富有生命的潮汐。“愛是人類最美的語言,愛是正大無私的奉獻”詮釋了愛的內涵。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用“愛滿天下”辦教育,不也正是有愛的奉獻精神嗎?!教育如果沒有愛,實在不能算是教育;教師如果沒有愛,實在不能算是稱職的教師。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是學生生命成長和發展的原動力,也是生命中一種創造性的聚合力量。 教育中有愛,有助于學生個體生命的舒展,有助于學生個體生命的涌動。正如夏丐尊先生說過這樣一段話:“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愛是一次沒有盡頭的旅行,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于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愿我們老師心中有永不枯竭的無限情愛,愛滿校園!
讀書筆記 斷斷續續地看完了《中國大歷史》等相關書籍,對課堂教學也有一定的啟發。好像歷史原來如此這般。如“井田制度”是“間架性設計”的代表。間架性設計是來自標準化的要求這種方式影響此后的中國政治。它意味著國家和社會結構是可以認為地創造出的同時也導致上層設計的形式遠比下層運作的實質更為重要的統治習慣。周朝的開國與推廣農業互為表里顯然是得到這種土壤特性的裨益。于是在公元前1046年中國社會即已在文化上表現出均勻一致。它的基層細胞的組織與小塊耕地的操作結下不解緣也表現出家族的團結。中國政治體系的早熟在當日不失為一種成就可是中國人也必須為此付出代價。從外表形式看來在基督之前有了這些設施國家的機構便形成流線型可是其下端粗率而無從成長發展以日后的標準看來尤其如此。 兵馬俑它也表明中國的歷史確有垂直的莖干存在很多帶有中國性格的特征在當日即已出現。這種系統在上端必有設想而成的成分在內而介于合理化及非理性之間。中國是世界上唯一從公元前迄20世紀始終直接向各個農戶抽稅的國家。這稅收的基礎極為廣泛而又非常脆弱為西方經驗所無?!葻o從以累進稅率抽稅通常的情形便是稅收短絀再則又要對貧弱無靠的人民周濟也連帶受牽累。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因素是中國自秦漢以來的統一可謂政治上之初期早熟很多地方上的習慣在其他國家可能造成法制之基礎者在中國則缺乏發育成長的機會。石窟它之五花八門也確曾使中國歷代帝王在長時間內感到棘手。他們都希望利用佛教對全民的吸引力作為自己行政之工具又怕它針對于來生再世的重點如果經過一度提倡足為社會的紀律而成為儒教者的一種牽制。拓拔民族在中國歷史上最大的貢獻為重新創造一個均勻的農村組織非如此則大帝國的基礎無法立足?!爸?/span>6世紀初期重造大帝國的低層機構業已在位大量的農業資源和人力業已組織就緒可供建造大帝國之用線 。所缺乏的是上端有紀律的官僚組織亦即是同樣均勻的結構不為既有的權益所腐化。 儒家傳統之政府不僅為一種組織事實上也是一種紀律所以它不以綿密緊湊的方式構成。在唐朝講均田制之能推行一部分歸功于它有化幾個世紀的震蕩而為寧靜之功效。……唐朝的官僚機構缺乏與之平行的私人組織;它的執行全靠官僚之以名譽自重。經常下端的問題頗為重要可是總是散亂其上端的行政工具則又經常形式化而敷衍塞責。要使這個體系生效只能從上向下加壓力?!袊谋瘎∧耸瞧湓诘胤浇M織及技術上的設備尚未具有規模之際先已有大帝國之統一因之上下之間缺乏一段有效的中間階層全靠專制君主以他們人身上的機斷彌補。 趙宋的試驗要能在這關頭實現而有成果財政上各種端倪必須全部用商業習慣管制……大多數民間事業從旁在側的襄助也須公司化采取法人的地位才能對公眾負責。統而言之一切要能在數目上管理?!斖醢彩瘜ι褡谮w?說“不加稅而國用足”他無疑的已知道可以借用借款的辦法刺激經濟之成長。當生產增加貨物流通時即使用統一稅率也能在高額的流通狀態里收到增稅之成果。這種擴張性的眼界與傳統的看法不同當時人的眼光將一切視為不能改變的定數。因此王安石與現代讀者近而反與他同時人物遠?!袊谓y一的程度遠超過國內的經濟組織繼續發展的結果只有使兩者都受挫折。
讀書筆記 歷史家無從否定理學家增強了以后中國儒生的正直觀念和堅決的態度。今日看來他們的立場仍是過于單純他們仍無法脫離一種被安排的環境即一種大而無當的官僚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的農民集團。傳統中國對本人謙遜對人禮讓的作風足使很多爭端無法啟齒且社會體制基于血緣關系構成又有法律支撐就用不著法理學上很多高深奧妙的原理而牽涉到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了。政府授權于各家族讓他們教訓管束自己的子弟于是衙門減輕了本身的任務;各官僚在詩歌和哲學上才力充沛也明知道他們的工作無須全部確鑿切實即司法也離不開相對的成分。由于他們不對各地區特殊的情形認真所以他們總是可以用最低度的共通因素作為適用于全國的標準因此整個文官組織的官位差不多都可以互相交換而一個大帝國即可以用抽象的觀念和意識形態治理。除了施政的風向得考慮其他特殊的情事已無關宏旨。這種體制不好的地方容易被看穿然則要改弦更張既要對付中國廣泛的疆域和內中各種復雜的情形又受限于當日技術上能支持的程度也就不合實際亦沒有初看起來的容易了。 中央集權能夠到達如此程度乃因全部組織與結構都已簡化一個地跨數百萬英畝土地的國家已被整肅成為一個嚴密而又均勻的體制在特殊情形下則由民間經濟作主形成人力與物資可以互相交換的公式而厘定分工合作的程序其過程雖復雜但在朱元璋督導之下則可以借行政上的管制付之實施了。……中國的朝代以一種權利的架構筑放在一個大規模的社會基礎之上(縱使我們并不把經濟因素介入)所以它不能隨意創造或隨意的顛覆去適用于短時間的目的即使根本上的改組也不能避免某種程度的暴力出現?!N紳階級要不是與文官集團通聲氣即是當中的成員所以他們是全國中等地主和大地主既為朝廷的執事人物也是鄉村間的地方領袖因之構成了高層機構和低層機構間的聯系。他們公認良好之政府植基于保持傳統的社會價值并且這一優秀分子集團的成員又因為社會之向上及向下的流動性不時更換?!袊墓倭排c縉紳階級預先制造一種平衡的局面使各地區勉強湊合一致因此他們背世界的潮流而行與宋朝變法的人士立場相左而整個地表現內向?!袑尤狈浝砟芰κ堑谌蹏粋€極為顯明的特征?!鞒纳蠈庸倭沤M織已將道德的名義一再濫用因著意識形態造成派別其爭執愈籠統抽象愈使他們無從看清當日的技術問題已超過他們所能對付的程度其中又以我們所謂“憲法危機”尤然。 遠在11世紀王安石就決心將宋帝國財政片面地商業化。不幸地當中一個失敗原因卻正是由于他的規劃缺乏商業資本和民間的支持當時慘痛的結果歷久而不能忘。這財政之展開既無出路蒙古人入主之元朝也未貢獻任何對策至明朝才打開僵局其辦法卻是大規模地全面退卻。從此中央政府不再親身只手去掌握各種財政上的資源而是預算及限額去節制其抽取與支用。政府本身不與經濟上最前進的部門發生關系而且也坦白聲明提高人民生活程度不是它的宗旨所以它所標榜的道德無非也帶著泥土氣息。清朝雖然也無意于改革但到底它手上所主持最缺乏彈性的管理法稍微放松例如讓較多量的貨幣流通在某種條件下對財政采取現實的態度不完全期望官僚枵腹從公開放廣州的海禁等。然則大體上講全局已定也無從推翻。國家體制的最大功用是將千萬的農村糾結在一起。意識形態較科技優先文化上的影響比經濟更重要各級官僚的消極性比他們適應環境的能力還要被重視?!宄畠认蚝腿狈ν飧偁幮陨胁患懊鞒S持著億萬農民安居就業和上萬官僚寧靜在職緣于一種精妙的平衡。為保持如此之平衡清朝也不愿對財政作更大的更革和尋求科技發展。 中國之首要問題仍是新舊之間不能銜接:現代體制需要所有因素都能在數目字上管理。……軍閥割據在這段期間成為普遍現象。舊體制既已拆卸新的尚未產生只有私人軍事力量可以在青黃不接之際維持短期團結?!绻婇y在歷史上有任何貢獻的話那是在80年外強侵略之后他們更增加了內部壓力于是強迫著中國的青年自行著手尋覓著一套救國方式。繼自強運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及五四運動以后蔣中正及其所領導的國民黨建立了一個新的高層機構;毛澤東和中共則建立了新的低層機構。今后中國的重要課題是如何在高低層機構中建立法制性的聯系使整體發展走向合理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