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歷史基礎會考復習提綱【必修Ⅲ】
【發布時間:2016-11-30】 【作者:/來源:】【關閉窗口】

高二歷史基礎會考復習提綱【必修Ⅲ】

專題一  中國傳統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

 1、知道儒、道、墨、法諸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1,2)

代表人物:

1)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2)道家:老子和莊子  (3)墨家:墨子 

4)法家:韓非子

主要觀點:

◆ 儒家:

1)孔子――春秋時期思想家、政治理論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地位)

①政治思想:A.“仁”“禮”——思想核心;“仁者愛人”和“克己復禮”(實現愛人的途徑:遵循“忠恕”之道,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禮”是指西周時的等級名分制度;實現“禮”的途徑:正名)

B.提倡為政以德:統治者應愛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以禮治國的同時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學思想(鬼神觀):對鬼神持懷疑的態度,對鬼神敬而遠之,把探討和解決人世間的實際問題放在優先位置

③教育思想: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學思結合、獨立思考、“當仁不讓于師”等

2)孟子“亞圣”):仁政學說-核心,民貴君輕;性本善;倡導“養浩然之氣”、“先義后利”、“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義利觀

3)荀子:提出了“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性本惡;治國以禮教為主,禮法并施等

◆ 道家:

1)老子(春秋)――著名思想家,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中國哲學史上第一個探討宇宙本原的哲學家,代表作《道德經》

①哲學思想:A.“道”的思想:世界萬物的本原是“道”;“道”的運用,即“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思想擯除了“天命”的絕對權威。

 B.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雙方可以互相轉化;實現轉化的途徑是通過“守靜”來實現以弱勝強。

②政治思想:倡導“無為而治”,“以無事取天下”。(具體內容:其一,統治者要把復雜事情簡單化,不要使用權謀,不要過分威逼百姓—積極意義;其二,把原始純樸社會當作理想目標,認為統治者應該實行“愚民”政策—消極影響。)

2)莊子(戰國):“齊物論”、“逍遙的人生觀”、“天與人不相勝”,人須順應自然

◆ 法家――韓非子: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反對“是古非今”,主張變法革新(法家韓非子的法治思想適應戰國后期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在西漢后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

◆ 墨家――墨子:主張“兼愛”“非攻”“尚力”、節用、節葬,墨子思想代表下層勞動群眾,特別是手工業者的利益

2、認識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重要意義(2

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在經濟、政治、法律、哲學等眾多領域內形成的思想理論,對后世文化藝術的發展產生極大的影響。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國傳統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準則;道家學說構成了2000多年的傳統思想的哲學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它們共同構造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當時和日后社會的發展起了巨大推動作用。

3、了解孔子、孟子、荀子對儒家思想形成的重要貢獻(1,2

孔子---儒家學派創始人;孟子---儒家學派重要奠基人;荀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思想在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時代不受重視;漢代大一統后經歷代不斷創新改造,逐漸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對我國的政治、倫理、文化和民族性格等產生深遠影響;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產生重要影響。

4、知道罷黜百家和漢代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的史實(3)

1)形成:漢武帝采納董仲舒主張,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原因:隨著社會穩定,經濟發展,黃老之學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的需要;改造后的儒家思想適應了漢武帝開拓大一統事業和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需要)

2)新儒學的來源:它是董仲舒以《公羊春秋》為骨干,融合陰陽家、黃老之學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體系。

3)新儒學的內容:提出“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天人感應”學說(具有兩面性);施政以德為主,以刑輔德和三綱五常學說

4)“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意義:“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是中國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新儒學十分有助于鞏固國家的統一,有助于鞏固中央集權和打擊地方割據勢力,同時也確立了儒學在政治上的統治地位。從此儒學成為各級學校必修的重要內容和朝廷選官的考查標準,從而確立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5、知道朱熹的理學及其地位(4)

1)南宋朱熹地位:是理學的集大成者

2)理的內涵:① 世界的本原   ② 儒家倫理道德和等級秩序 ③ 人性

3)實現“理”的方式:格物致知

4)倫理觀:存天理,滅人欲

◆思想特點:從哲學的高度論證專制統治和君臣父子尊卑等級秩序的合理性

5)程朱理學的地位:程朱理學適應統治階級的需要,南宋以后逐漸發展成官方哲學。元朝曾將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作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明初,確立了理學在思想界的統治地位。它還流傳到朝鮮、越南、日本,產生很大影響。

6、列舉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結合他們的基本觀點簡要說明明清時期儒學思想的發展。(5)

1)李贄(明代晚期):著作——《焚書》、《藏書》

①政治觀:鞭撻孔孟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學,否認孔孟及其學說的絕對權威

②人性論:批判程朱理學,追求個性自由發展,提倡男女平等

哲學觀:提出“萬物皆生于兩”,源于陰陽二氣,從根本上否定“天理”的存在,動搖“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基礎

2)王夫之(明末清初):著作——《船山遺書》

①思想特點:系統批判宋明理學,建立較完整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體系

哲學觀:A.本體論:強調“理在氣中”;B.認識論:“形、神、物三相遇而知覺乃發”

倫理觀:“私欲之中,天理所寓”,肯定人的情感欲望和私利的合理性

3)黃宗羲(明末清初):著作——《明儒學案》、《明夷待訪錄》

①政治--反對專制暴君政治、鼓吹早期民主思想(思想特點)

A.抨擊君主專制,認為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 ”

B.認為君臣關系應該是平等的“師友”關系,否定倫理綱常

C.提出限制君權的理論:“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倡導言論自由,建立自下而上的監督機構

經濟:批判“重農抑商”,主張“工商皆本”

3)顧炎武(明末清初):著作——《天下郡國利病書》、《日知錄》

治學態度: 批判空疏學風,主張為學應求務實,應關乎國計民生,致力于社會變革,“經世致用”“明道救世”

人生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具有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

◆三人思想的共同點:① 政治:反對君主專制獨裁、提倡“人民為主”

② 經濟:重視手工業和商業,提倡“經世致用”

③ 思想:批判繼承儒學,構筑具時代特色的新思想體系

◆顧炎武、王夫之、黃宗羲與李贄不同的是:他們把斗爭的矛頭從傳統儒學進一步延伸到君主專制制度,并在揭露和批判的同時還提出了改革現實時弊的主張——“經世致用”的思想。

◆明清之際進步思潮的影響:明清時期,宋明理學始終占據官方統治思想地位。明清之際進步思想家對理學的反思、批判,植根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工商階層的興起,為儒學的發展變革注入了新的活力。這股帶有早期啟蒙性質的進步思潮,對君主專制統治造成了強烈的沖擊,在其后數百年間仍具有振聾發聵的啟蒙作用,給后世民眾以深刻的啟迪。

專題二   古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概述古代中國四大發明(6)

1)造紙術(影響最為久遠):

西漢:發明植物纖維紙;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發明新的書寫材料——蔡侯紙  

2)印刷術

唐――雕版印刷術發明:《金剛經》卷子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北宋――平民畢昇創造了活字印刷技術,實現了印刷史上的一大革命。

外傳:13世紀中期傳到朝鮮,后由西域傳到歐洲

3)火藥

唐代發明,唐末應用于戰爭,五代和宋朝廣泛應用

產生于煉丹制藥的實踐過程中,當時的火器主要有火炮、火箭、突火槍、火蒺藜等

外傳:元朝時期14世紀初),由阿拉伯人傳到歐洲

4)指南針(歷史最為久遠)

戰國―“司南”,后出現指南車、指南魚;北宋―指南針,并應用于航海; 

外傳: 13世紀由海路傳入阿拉伯,然后再傳入歐洲。

2、認識古代中國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6)

歐洲文藝復興初期,中國四種偉大發明的傳入流播,對現代世界的形成,曾起重要的作用。造紙術和印刷術,有利于信息的記錄、儲存、傳播和繼承,替宗教改革開了先路,并使推廣民眾教育成為可能?;鹚幍陌l明,消除了封建制度,創立了國民軍制。指南針的發明為新航路開辟(如哥倫布發現美洲的航行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提供了技術保證。

3、概述漢字的起源與演變7)

1)漢字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刻畫符號,大多為象形文字。甲骨文為目前所知的最早的成熟漢字

2)演變:甲骨文一金文一小篆一隸書一草書、楷書、行書。

3)演變趨勢:由繁到簡,由不規則到規整

◆漢字發展成為自覺的書法藝術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

3、知道東晉、唐、宋時期的著名書法家(7)

朝代

著名書法家及其代表作

東晉

王羲之――書圣;代表作有《蘭亭序》等,號稱“天下第一行書

唐代

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分別創立了楷書中的歐體、顏體、柳體; 懷素、張旭則擅長草書

特點:草書狂放不羈,楷書注重規范法度,書法理論日趨成熟

北宋

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書法家,

特點:以行書名世追求個性而忽略法度,倡導“有意無法”

4、了解中國書法的基本特征

漢字的書法正是通過自由變化的線條和疏密得宜的布局,同時將繪畫藝術的情境美和書寫的內容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表現士人追求自我理想和個性的獨特的藝術。

5、概述繪畫的起源8)

新石器時代先民用稚拙的線條,簡單的色彩和圖案,將人物、動物形象或抽象的幾何圖案繪在地面上、巖壁上、陶器上,形成畫。

6、知道中國繪畫的基本特征(8)

基本特征:宮廷和民間繪畫注意寫實:文人畫注重寫意,融詩、書、畫、印為一體。中國畫講求神似、意境和氣韻,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在啟迪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等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7、知道《詩經》、楚辭和漢賦的文學成就,概述李白、杜甫、蘇軾、辛棄疾等人的文學藝術成就,知道明清四大長篇小說;了解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文學特色(9)

文學形式

文學成就及特點

代表作品

《詩經》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四言為主,重章疊句,“賦、比、興”的藝術手法,現實主義先作,記錄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歷史

《碩鼠》《關雎》

楚辭

是戰國時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華,采用楚國方言,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歌。自由靈活的句式,瑰麗華美,想象奇特,開創了中國古代浪漫主義文學的先河

屈原《離騷》

漢賦

一種專重鋪陳排比、文采華麗,吸收詩經和楚辭表現手法的帶韻散文

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

唐詩

題材豐富、流派眾多、內容豐富、體制完備、思想性、藝術性極強,更注重抒發詩人主體的感受與情懷;

李白(詩仙,浪漫主義)、杜甫(詩圣,現實主義)、白居易(現實主義)等

宋詞

起源豐富而復雜,又稱“長短句”,靈活自如地表達情感,并可配樂演唱,按特定樂調曲譜“填詞”

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辛棄疾《破陣子》--豪放派

李清照、柳永婉約派

元曲

在宋詞、金元俚曲俗謠基礎上經文人重新創作而形成于的一種新詩體,語言通俗、多感嘆時世,流露消極避世思想

關漢卿《竇娥冤》

小說

明清時期文學的主流――章回體裁小說;

特色:通過文學手段重樹商人等這些原來受歧視的角色的形象,對現實提出深刻批判

四大長篇小說:曹雪芹《紅樓夢》--反映現實的百科全書式巨著;吳承恩《西游記》--神魔小說的典范;羅貫中《三國演義》--古代第一部長篇歷史小說;施耐庵《水滸傳》--開英雄傳奇和武俠小說的先河

◆明清時期批判社會現實黑暗的力作:《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專題三   近代中國的思想解放潮流

1、概述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學習西方、尋求變革的思想(20)

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四洲志》、《各國律例》。魏源編寫《海國圖志》,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

2)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即“中體西用”。

(3)早期資產階級維新派—王韜、鄭觀應,主張與列強進行“商戰”、改良政治、實行君主立憲制度,啟蒙當時知識分子把思想注意力從工商科技轉移到政治制度。

4)資產階級維新運動代表:

①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

思想特點:把西學中的有關政治學說與儒家經史相融合,托古改制,傳播西學,為維新變法提供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

②梁啟超--《變法通議》:宣傳民權思想,用進化論闡述君主立憲取代君主專制的必然性。

③譚嗣同--《仁學》:倡導自由、平等、男女平等,批判專制君權、宗法等級制度及綱常禮教,發出那個時代的最強音。

④嚴復--《天演論》:系統地將近代西方文化介紹到中國來的第一人,借用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理,闡明變法革新的道理。

維新派與頑固派、洋務派論戰的內容:要不要維新變法,要不要興民權、實行君主立憲制度,要不要廢“八股”、提倡西學、改革教育制度

2、理解維新變法思想在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所起的作用20)

①政治:維新變法思想有力地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②經濟:使資產階級大受鼓舞,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③思想:促使一部分知識分子開始擺脫封建思想的束縛,敢于放眼世界,追求新思想,特別是進化論和資產階級民權平等學說的理論進一步傳播開來,起了巨大的思想啟蒙作用,激發了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  

3、概述化運動的主要內容21)

① 提倡民主與科學,反對愚昧與專制 ②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③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④提倡文化平民化

4、了解新文化運動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21)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領域中的延續,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

②在政治和思想上給專制主義以空前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傳統禮教的思想統治地位;

③促進民眾的覺醒,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的覺醒,是一場偉大的民主主義的思想啟蒙和文化革新運動;

④促使人們更加迫切的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有利條件,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和中國現代科學文化的發展。

⑤局限性:A.對東西方文化的看法過于偏激,絕對肯定西方文化,否定中國傳統文化

5、知道李大釗在宣傳馬克思主義方面的貢獻(23)

十月革命以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正式傳播,李大釗第一次舉起社會主義的大旗:

李大釗:

①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第一次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學說

②發表《庶民的勝利》、《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號召學習十月革命為建立勞工社會奮斗

③意義: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成為引導中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大理論武器。

專題四   20世紀以來中國重大思想理論成果

1、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22)

1905年,孫中山創建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民報》首次提出三民主義

1)民族主義——民族革命 -–革命的前提

內容: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含義:反對民族壓迫,反對滿洲貴族對中國的專制統治(暗含反帝的要求)

2)民權主義——政治革命—革命的核心

內容:創立民國 

含義: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國民一律平等

地位:三民主義核心:從理論上解決革命派迫切需要解決的奪取政權和建立政權的問題

3)民生主義——社會革命—革命的補充

內容:平均地權(核實地價,增價歸公) 

性質:資產階級的土地綱領

2、了解新三民主義的主要內容(22)

1)舊三民主義最大的局限性是沒有明確提出反帝的要求。1924年初,國民黨一大在廣州舉行,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改組了國民黨,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形成新三民主義,使國民黨明確了反帝反軍閥的政治方向。

2)新三民主義與舊三民主義相比的變化:

 

舊三民主義

新三民主義

民族主義

突出反滿,斗爭矛頭指向清政府

明確反帝

——

強調各民族一律平等

民權主義

抽象的“自由、平等、博愛”

普遍平等的民權

民生主義

“平均地權”的政綱

提出“平均地權,節制資本”,實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農民生活的狀況

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義的核心,新三民主義是三大政策實施的理論依據

3、認識三民主義在推動辛亥革命和新三民主義在推動國民大革命中所起的作用22)

1)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革命綱領,它集中代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利益,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民主權利和發展經濟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發展,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政府。以三民主義為指導,頒發了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一《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對舊民主主義革命起了重大推動作用。

2)新三民主義是三民主義的繼續與發展,是指導新時期國民革命的思想理論體系,具有鮮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政治綱領、國共兩黨和各革命階級的統一戰線的政治基礎,實現了公共合作,有力地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

4、了解毛澤東思想在工農武裝割據、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理論方面的主要內容23)

1)毛澤東思想的形成發展過程:

發端:國民革命時期(1924—1927)

A、背景:蔣介石和汪精衛反革命叛變,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中共中央一再妥協退讓,使中國革命遭受重大損失

B、著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C、內容:闡明無產階級領導權思想、農民問題的重要地位和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的極端重要性。

②初步形成:國共十年對峙時期/土地大革命時期/工農武裝割據時期(1927—1937年)

A、背景:國民革命失敗,進攻以城市為中心的起義失敗

B、著作:《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內容:探索出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政權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將黨的工作重點從敵人力量強大的城市轉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在農村積累發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敵人的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全國的政權。

D、意義:打破了以城市為中心進行武裝起義奪取政權的俄國革命模式,使馬列主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創舉。

③成熟:從遵義會議到抗日戰爭時期(1935——1945年)   

A、背景:毛澤東逐漸確立了在全黨的最高領袖地位,毛澤東思想得到系統總結和多方面的展開。

B、著作:1940年《新民主主義理論》

C、內容:系統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三大綱領,指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即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D、意義:它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確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解決了革命的領導階級、革命目標、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問題,中國革命有了這一正確路線的指引,從此加快了邁向勝利的步伐。1945年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④發展:解放戰爭時期(1945——1949)

A、背景:解放戰爭即將勝利

B、著作:《論人民民主專政》

C、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了城市、轉移到恢復和發展生產方面,并提出革命勝利后由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的總任務。

⑤進一步發展:過渡時期(1949—1956)

A、背景:新中國成立

B、提出了過渡時期總路線: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的方針,用國家資本主義的形式與和平贖買政策,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用逐步過渡的形式改造個體農業和手工業。

⑥再進一步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1966)

A、背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

B、內容:1956年《論十大關系》;中共八大;《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問題》

2)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內容:中國式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的理論;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理論;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論;黨的建設理論;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等

5、認識毛澤東思想對近現代中國的深遠影響23)

1)指導中國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

2)是馬列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3)是新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基礎,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淵源和理論先導,對中共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發揮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6、概述鄧小平理論的主要內容24)

1)開端: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指導思想;  

十一屆三中全會

內容:①思想路線:重新確立事實求是的指導思想  

②政治路線: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做法,工作重心轉到經濟建設上來,并實行改革開放。   

③組織路線: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領導集體

意義:標志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正式開辟

2)形成標志:十三大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

(3)成熟的標志: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十四大

(4)中心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   

5)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1997年十五大

(6)內容:

①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問題上:強調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②在社會主義的發展階段問題上,作出了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并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

③在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問題上,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④在社會主義的發展動力問題上,強調改革也是一場革命,也是解放生產力。

⑤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外部條件問題上,指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

⑥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保證問題上,強調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是立國之本

⑦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步驟問題上,提出基本實現現代化分三步走

在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一國兩制”的創造性構想。

⑨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強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⑾社會主義思想路線的理論

⑿社會主義國家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理論

⒀社會主義的領導力量:堅持中共的領導核心地位

⒁社會主義的依靠力量:工人、農民、知識分子、擁護祖國統一和社會主義的愛國者

◆黨的十四大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7、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指導意義24)

1)是指導中國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旗幟

2)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

3)是當代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

8、概述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內容24)

1)內容:中國共產黨必須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核心問題:圍繞“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 

3)2002年十六大:“三個代表”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

專題五   現代中國的科學技術與文化

1、列舉新中國成立以來科技發展的主要成就(27)

1)國防科技領域:

兩彈一星: 原子彈(64年);導彈(66年);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70年)

②1964年,中國發射第一枚中近程運載火箭。1967年,第一顆原子彈試爆成功。1970年“長征-1”號航天運載火箭將“東方紅-1”號人造地球衛星送入太空。1975年,成功發射返回式遙感衛星。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世界先進國家行列。

2)農業領域

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個雜交水稻(南優2號),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級雜交水稻,為中國和世界糧食增產作出貢獻。西方媒體稱雜交水稻為 “東方魔稻”、“第二次綠色革命” 。

3)計算機信息領域

1978年開始研制巨型計算機,1983年成功研制巨型“銀河Ⅰ號”計算機(億次/秒),1997年成功研制巨型“銀河Ⅲ號”計算機(百億次/秒),標志我國高性能巨型計算機研制技術取得新突破,中國跨入世界先進行列。

4)航天科技領域

載人航天:2003碾甘肅酒泉發射“神舟5號”,楊利偉成為中國航天史上首位進入太空的航天員,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宇航員送入太空的國家,中國的航天科技步入發達國家行列。2005年成功發射“神舟6號”,費俊龍,聶海勝;2012年“神舟九號”,景海鵬,劉旺,劉洋;2013年“神舟十號”,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

2、簡要說明科技進步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作用(27)

①政治:滿足國防建設的需要,有利于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維護國家安全,提高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

②經濟:科技與社會生產緊密結合,促進我國生產力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③文化: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為人類文明進步做出貢獻

④社會生活: 改變了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3、了解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基本線索及其主要成就,認識“科教興國”戰略對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作用(28)

1)新中國建立后,掃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1950年,黨和政府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強調提高人民文化素養的重要性和緊迫性。198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發展各種教育設施,掃除文盲。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在20世紀末,全國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使青壯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2001年,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如期實現了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的戰略目標。

2)義務教育是國家普及青少年教育、掃除青少年文盲、提高人口素質、培養合格公民的重要手段。1986年全國人大六屆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1995年,黨和政府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2001年,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如期完成了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戰略目標。

3)建國初,中國基本參照蘇聯的高等教育模式。1958年,中國開始實施“教育大革命”。1961年,教育部對高等教育進行全面調整,至1963年基本結束,中國高等教育事業進入穩定發展的軌道?!拔幕蟾锩睂Ω叩冉逃斐蓢乐仄茐??!拔幕蟾锩苯Y束后,國家對教育工作進行撥亂反正。1977年,恢復統一高考招生制度。20世紀80年代以來,高等教育迅速發展,大學數量不斷增加,資源配置、專業結構更趨合理。1983年,鄧小平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成為新時期教育的指導方針。

4、知道我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29)

1)時間:1956年

2)目的: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社會主義

3)內容: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在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

5、概述改革開放后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狀況。(29課最后一目內容)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新把“雙百”方針當作中國社會主義科學文化事業的指導方針,中國文藝重現生機,作品數量大增,題材更加廣泛,以“傷痕文學”、“反思文學”為先鋒的各類文藝流派交相引領風潮,小說(劉心武《班主任》,路遙《人生》,古華《芙蓉鎮》)、戲?。ā栋咨邆鳌?,《天下第一樓》)、詩歌(賀敬之《中國的十月》,李瑛《一月的哀思》)、影視(《老井》,《紅高粱》,《孩子王》獲國際電影節大獎),爭奇斗艷,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學術、科技領域不斷創新和發展,理論界擺脫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僵化思想束縛,提出許多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新見解。一度被撤消的社會學、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等學科相繼恢復,并發展了新的學科。1996年至今,“三下鄉”活動將文化、科技、衛生送到全國農村。中國人頻繁和外國學者交流學術經驗,迎來學術春天。

專題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展

1、了解古希臘智者學派的普羅塔哥拉和雅典的蘇格拉底對人的價值的闡述11)

1)智者學派:

①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

②觀點:A.知識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進行演說的基礎,因此人們需要學習;B.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正義、道德、真理等價值標準跟人的需要和興趣有關,是由人制定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感覺,一切都是相對的,好壞優劣取決于個人的尺度,沒有客觀評判標準和永恒的真理。

③評價:強調人作為認識客觀事物的主體的意義,否定了神或命運等超自然力量對社會人生的作用,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這樣的思想方法給主觀隨意性和極端個人主義打開了方便之門。

2)蘇格拉底:

觀點:A.在哲學上的最大貢獻是認識人自己這一命題,專門探討人類的心靈智慧,重點研究人的倫理道德問題 ;B.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人必須具有知識,才能達到善,無知是一切罪惡的首要根源;提出 “知識即美德”:把道德和知識合二為一,認為道德行為必須以知識為基礎,最高的知識就是對“善”的認識。

意義:開創了希臘哲學的新方向,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他崇尚知識和自由探索的理性精神對后世西方哲學產生深遠影響。

2、理解人文主義的基本內涵(11)

重視認識社會和人自己,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

3、知道文藝復興初期“三杰”-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和《十日談》、《哈姆雷特》(12)

①但?。骸渡袂?

②薄伽丘:《十日談》——“人曲” :矛頭直指天主教會,揭露教會的腐化和貪婪;抨擊教士的偽善與丑行;歌頌現實生活,肯定人的價值與尊嚴,提倡生而平等,反對封建等級觀念。因其關注點是人,所以稱之為“人曲”。

③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

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三人都是文藝復興的先驅。

④莎士比亞(英國):塑造了眾多富有個性的人物形象,深刻反映愛與恨,情與義,善與惡,奮斗與命運等人生矛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豆防滋亍肥瞧渥罱艹鲎髌分?,深刻反映出人文主義思想。莎士比亞戲劇代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文學的最高成就,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

◆文藝復興運動的性質: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新文化運動。

4、認識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12)

核心是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之一是追求現世幸福,而不是教會強調的滅人欲,以便死后升入天堂。倡導個性解放,反對盲從盲信的愚昧思想。

5、簡述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3)

①“因信稱義”說,主張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能靠善功、圣禮和神職人員②否定贖罪券的功效,主張只要內心真誠悔罪,就能得到赦免。③創立新教,建立起人人有權讀《圣經》、人人可以通上帝“廉價教會”(“新教”)。

◆宗教改革運動的導火線:羅馬教皇兜售“贖罪券”、路德張貼《九十五條論綱》

◆路德思想的影響:“因信稱義”學說否定了教皇權威,使人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在馬丁路德的引導下,宗教改革運動在德國拉開序幕,這是一場西歐資產階級反對天主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改革后創立的新教與天主教、東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6、認識宗教改革時期人文主義的含義(13)

反對天主教會的宗教特權,提倡人的個性解放,使人們從羅馬天主教會的宗教枷鎖中解脫出來,獲得更多的個人自由,強調個人與上帝的直接溝通,信仰自主。

7、列舉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的觀點14)

1)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詳述法律的歷史;探討政治自由的條件及保障;提出三權分立學說:國家權力分為立法、行政、司法三種,分別由議會、君主、法院掌管,三權之間互相獨立又互相制約平衡(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2)伏爾泰:①抨擊天主教會,反對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倡導開明君主制②歌頌理性,自由平等是人的天賦權利,倡導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  

3)盧梭:《社會契約論》

①天賦人權    ②“人民主權”思想  ③認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根源,提倡自由平等,反對封建壓迫  ④“社會契約論”  ⑤主張創立“主權在民”的民主共和國

◆伏爾泰堪稱法國啟蒙運動的領袖                 ◆盧梭堪稱最為激進的民主主義者

8、概括啟蒙運動對人文主義思想的發展(14)

1)啟蒙運動的性質: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2)發展表現:①在批判對象上,文藝復興矛頭指向天主教會的神學世界觀,啟蒙運動將斗爭矛頭直指封建專制制度及其宗教思想體系,即整個“黑暗的中世紀”。

②從涉及的領域看,文藝復興集中于文學、藝術領域,啟蒙運動擴展到宗教、哲學、經濟、科學、史學、文學、美學等精神文明領域的各個方面。

③從批判形式上看,啟蒙運動擺脫了文藝復興的宗教外衣,提倡理性的思考和判斷。

④從思想特點上看,啟蒙運動思想家不再承認外界的任何權威,而把理性作為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他們高舉民主、科學的大旗,為了解放全人類宣傳理性真理。

從內容上看:啟蒙思想家闡釋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制和三權分立等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人文精神的內涵,把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根據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從而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為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專題七  近代以來世界科學技術的歷史足跡

1、概述牛頓的主要成就,認識經典力學在近代自然科學發展中的歷史地位(15)

(1)主要成就①提出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力學定律。②出版了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建立起一個完整的力學理論體系。③創立微積分

(2)歷史地位:①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牛頓力學定律以嚴格的數學方法和邏輯體系把宇宙間的運動統一起來,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②牛頓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以及與之有關的工程技術的理論基礎;③牛頓力學的創立,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④牛頓力學和熱學引發了以英國工業革命為起點的第一次技術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蒸汽時代;⑤牛頓用數學方法精確描述宇宙運行的自然法則,還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科學基礎。

2、簡述達爾文及其進化論的主要觀點15)

1)進化論創立的標志: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顛覆了“上帝造人說”。

2)進化論的主要觀點:①一切動植物,包括人類都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②生物在自然條件下會因周遭環境的影響而不斷變異;自然界進化的規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④1871年達爾文發表《人類的起源》,論證了人類起源于古猿的觀點。

3、列舉瓦特和愛迪生的主要發明,說明科技進步對社會發展的作用(15)

1)發明:①瓦特:改良蒸汽機,使蒸汽機得到廣泛使用,促進交通工具的革新,成為生產和交通部門“萬能的原動機”,人類跨入蒸汽時代。②愛迪生:發明了電燈和配電系統(最重要)、留聲機、電影攝影機,改進了電話、電報、電影等

2)作用①社會生產力大幅度提高,生產關系發生巨大變化 ②改變了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③改變了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城市化進程加快,人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參看課本62頁最后一段和64頁最后一段以及必修2第9課《改變世界的工業革命》)

4、知道相對論、量子論的主要內容,認識其意義(25)

1)相對論

①1905年愛因斯坦提出狹義相對論,1916年建立廣義相對論。   

②相對論內容:相對論的兩個基本原理是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時間和空間都是物質存在的形式,隨著物質運動速度變化而變化。四維時空和物質的分布相聯系,時間、空間、運動、質量不是絕對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可以互相轉化。

2)量子論  

①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說,他認為輻射像物質一樣,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單位量子來實現的。②愛因斯坦提出了光的量子理論。③丹麥玻爾提出原子的量子理論

3)意義:A、相對論的提出是物理學領域最偉大的革命;很大程度上解決經典物理學的危機,可廣泛解釋不同運動狀態的物質,擴展了物理學應用領域;也打破了經典物理學絕對化的思維模式,為人們提供了辯證地看待世界的途徑。B、量子理論是20世紀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學理論之一,使人類對微觀世界的基本認識有了革命性的進步;量子力學對化學、生物學、醫學、考古學、古生物學和地質學等科學領域都產生重大影響,帶來了許多劃時代的技術創新,如半導體和激光器的發明;直接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的物質生活。C、量子理論和相對論一起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彌補了經典物理學的不足,描繪一個嶄新的宏觀宇宙世界和微觀粒子世界,開闊人們視野,改變人們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它們不僅對物理科學本身,對自然科學,而且對整個人類的思維都產生重大影響。

專題八  19世紀以來的世界文學藝術

 1、知道《唐璜》《人間喜劇》《戰爭與和平》,認識其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影響。(17)

(1) 浪漫主義文學: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

英國―拜倫-《唐璜》“諷刺現代社會積弊”的百科全書

①背景:A.18世紀后半葉至19世紀中葉,是歐洲革命與改革的年代;B.人們對啟蒙理想的破滅和社會現實的不滿;C.對現實不滿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

②詩作風格:具有民主思想和反叛精神,猛烈抨擊封建專制與資本主義社會的丑惡現象,塑造出的人物,人稱“拜倫式英雄”。

③浪漫主義的特色:想象力豐富;注重心理描寫,特別是人的內心情感世界

④影響: A.作品對下層勞動群眾給予深切同情,盡管用人道主義道德感化去改變世界的愿望流于空幻,但卻極富感召力,給人以巨大的鼓舞;B.有力支持了法國大革命后席卷全歐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為歐洲文壇樹立一面光輝的旗幟。

2)現實主義文學: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

①背景:A.隨著資本主義制度普遍確立,冷酷無情的金錢交易成為衡量一切事物的最高準

繩;B.資本主義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矛盾日趨尖銳,浪漫主義的幻想和吶喊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鞭撻資本主義罪惡的批判現實主義小說受到普遍歡迎。

②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A.法國-巴爾扎克-《人間喜劇》-“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內容:由91部小說組成,刻畫了2400多個人物形象,展示了19世紀前期整個法國的社會生活,尤其在揭露資本主義社會金錢的罪惡方面可謂入木三分。

B.俄國—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人民戰爭的英雄史詩”“近代的《伊利亞特》”

“俄國社會的一面鏡子”

◆內容:描寫俄國人民反抗法國侵略的戰爭場景,贊揚人們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展現了在戰爭與和平交替的年代中俄國社會廣闊的生活畫面,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光輝于陰暗面,具有非凡的藝術成就。

③現實主義的特色:細節的真實性;形象的典型性;具體描寫方式的客觀性

④影響:作家注重細節描寫,通過真實地再現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剖析社會問題的本質。作品犀牛利揭露被金錢扭曲的丑惡靈魂,抨擊邪惡的社會現實更具震撼力,提供了認識社會人生的鏡子,在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歷史的局限性,批判現實主義未能指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2、知道凡高和畢加索,簡要說明其代表作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其藝術價值(18)

1)后印象派-凡《向日葵》,被稱撲向太陽的畫家

藝術價值:以新的視角描繪客觀世界,借助客觀事物來表達畫家的主觀個性與激情

2)現代派-畢加索—西班牙-《坐在椅子上的女人》等

①時代背景:A.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資本主義社會里,尖銳的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兩次世界大戰和多次金融危機等種種尖銳的社會現實,使不少藝術家們對現實產生不滿和幻滅;B.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和科技的飛速發展,社會結構大大調整,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迅速變化。C.近代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思想的影響

②藝術價值(特點):對色彩和視覺進行深入研究,采用夸張、變形與抽象的表現方法,大膽運用各種新材料。始終保持自己的個性,在各種手法的使用中都能達到內部餓統一與和諧。

3、知道貝多芬及其主要作品,理解這些音樂作品的時代性和多樣性(18)

1)貝多芬(德國)是歐洲古典主義音樂向浪漫主義音樂過渡時期的代表,被稱“樂圣”,作品有《英雄交響曲》、《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等。

2)背景:①西歐封建舊世界正在消亡,資本主義新世界正在產生②資本主義處于上升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政治領域發生巨大變革③生逢啟蒙與革命的時代,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終生追求進步和自由,具有強烈的反封建與追求民主的革命精神④隨著工業革命而來的科技進步,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迅速變化⑤18世紀以來已有的音樂成果及貝多芬個人面對困境百折不饒的意志和突出的藝術才華

3)特點:作品構思廣闊,形式宏大,洋溢著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氣息,蘊涵深沉的哲理。

4)影響:①他最重要的貢獻是對交響曲的發展與創新,將聲樂與器樂結合,開創交響曲的新形式;②他賦予器樂反映社會重大題材的使命,并調動一切音樂表現手段來為這個使命服務;③既把古典音樂發展到登峰造極,又開創了浪漫音樂的先河,在音樂史上樹立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文學藝術源于生活,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等方面的反映,這也決定了文學藝術流派的多樣性。

夜趣福利导航yequ,800福利导航,夜色资源站www国产在线视频,快播app黄色片,成年片黄色大片网站视频 - 视频 - 在线观看 - 影视资讯 - 青草网,日本免费播放AV一区二区三区,99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不卡,免费观看欧美一级AA片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蜘蛛词>|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 <文本链>